痛点 ||刘玉华:挫折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挫折”
“我们”工作室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
关注
挫折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挫折”
报名当天,一位家长志愿者和我聊起孩子,说他的孩子小A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哭,经常莫名其妙就流眼泪,旁人不能理解到底为什么哭?正好小A这时过来了,和他拉拉家常,消除了陌生感后,我装作无意地问了一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还有哪个地方还要再努力?”小A很诚恳地说:“我就是有点好哭,经常喜欢流眼泪。”当进一步问道,在哪种情况下自已想哭时,小A的情绪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眨巴眼睛,瞬时眼眶有点红了,眼泪马上就要流出来了。
于是我安慰道:“没事,想哭就哭,哭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老师也经常会哭的。”小A哽咽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哭,就是控制不了。”看来哭这件事已经让小A感到很不安了,他想控制却又不知道怎么控制。
接着我告诉小A:“哭是一种排毒的好方法,可以帮助人把体内的毒素排出来。哭一哭,可以缓解压力,让身心更健康,所以哭不是一件很难堪的事。”小A听了,似乎很奇怪,因为一直以来,父母、老师都是鼓励他不要哭,哭显得很脆弱,男孩子应该坚强。
小A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了。我接着说:“人因为善良,所以看到感动的事情会哭;看到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也会哭;甚至遇到让人激动的事情,也会流眼泪。”
小A认真地听着我的话。接着我话锋一转:“不过哭多了也不行,会损伤身体的,尤其是眼睛视力会受影响。所以除了哭,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已的情绪。老师会慢慢告诉你其它的方式,你愿意尝试吗?”小A听了慢慢高兴起来,郑重地点了点头。而且我和他还悄悄约定:“一个星期给五次哭的机会,并且给自已画正字做记录,看看自已在什么情况下哭了。如果一星期哭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可以找我和父母提一个愿望。”
后来,我经常会和他聊聊,介绍一些舒缓情绪的方法,比如去操场跑步、深呼吸、唱歌、看自已喜欢的课外书籍……并根据他哭的事情,告诉他一些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小A哭的问题不可能在这一个月内彻底解决,但是只要他能越来越有信心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定会慢慢坚强起来。
其实,我想做的无非是认同小A的脆弱,不要在哭这件事情上背太多包袱,让他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慢慢去改变。因为当他觉得哭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时,这种压力本身就会让孩子的情绪低落。
开学课程那几天,听班主任介绍,小组间的凝聚力还不够。于是我到班上提议:“如果对于自已所在小组并不是特别满意的可以申请换组,前提条件是,要有小组接收你。”孩子们听我这样说,都显得很平静,似乎觉得老师只是走走形式,随便说说的,没有任何反应。这时小B走上台问:“我想申请去XX小组”。我回应到:“可以,只要那个小组的成员愿意接收你,而且每个小组保证是4个人,至少有一个女生或至少有一个男生即可。”小B高兴地说:“真的可以去吗?”我说:当然!
看到小A达成了自已的心愿,其他人立马按耐不住了,教室立马炸锅了:“老师,我也要换”。我一起回应:“没问题,但记住我们的约定,组建的小组是四个人,不能全部是同性别的同学就行,你们自已去协商。”教室里立马兴奋一片,有跑到其他组去商量的,有原小组同学在一起商量邀请谁来的。这时立马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场景。
场景一:小组长和其他两个同学达成共识,想把小C换掉,于是跟她说,让她去其他组。小C这个女孩子立马哭起来了。看着小组内其他三个人为难的样子,我走上前去支招:“小C不想走,你们这时做出选择,是留下她还是换人?”组长想了想,坚定地说:“我们还是要换人。”我说:“行,但是你们要帮小C推荐到其他组,帮她找到新的小组,这样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的做法。”孩子们都回应我说可以,很快便有另外一个同学过来约着小C和她们组成了一个小组,虽然小C情绪还是很低落,但因为组建了新的小组,便慢慢平静下来。
场景二:一个本来已经组好的小组,结果被另一个小组“截胡”,把其中一个同学给忽悠走了,于是他们小组不完整了,个个垂头丧气。我在旁边推波助澜:“快去招募其他组员啊,那边还有几个同学没组成小组,你们快去挖人。”于是小组三人商量了一下,确定了对象,立马过去‘挖人’了。
场景三:一个女同学小D哭着来找我:“我没有小组。”我说:“那你快去其他组推荐自已啊。”女孩子哭得更大声了:“那个组组长愿意要我,但是其他两个同学不愿意要我,他们要小E。”我支招:“要么再去试一试,告诉那个小组的同学,你肯定会为小组做贡献的;要么你去和其他同学组建一个小组。”小D倔强地说:“我就要去那个组!”我鼓励道:“那自已为自已争取去吧!”
场景四:全班一共形成了9个大组,还有四个被剩下来的同学。两个男生面无表情,呆呆地站在那,另外一个男生小F和女生小G正在伤心地流眼泪。我先请他们四个人在唯一剩下的小组先坐下,然后走上前台,开始和全班一起反思。
师:“同学们,为什么老师今天给大家自主权,选择组建自已的小组。”
生:“是为了让我们组建的小组更团结。”
生:“是让我们自已的事情自已做主。”
生:“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有什么优缺点,大家抢着要的同学一定很优秀,也很讨大家喜欢。没人要的同学身上一定有自已的缺点。”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今天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提前体验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因为等大家长大了,以后走上社会,会有很多时候像今天这样,被人挑选和自已主动去推荐。有的同学想去心仪的组,所以努力去向其他人介绍自已;有的同学想招募心仪的组员,也主动去邀请他人。这些行为都很好,自已学会争取,去努力。还有的同学每个组都抢着要,说明这样的同学身上一定有很多大家欣赏的地方,谁来说一说,你们在挑选组员时的标准是什么?”
这时很多孩子站起来表达自已选组员的标准,其实这些标准梳理出来就是在教育孩子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受欢迎的行为。
我接着说:“当然今天有很多同学都哭了,当没有人选他们时,他们都很伤心,老师觉得今天的眼泪流得值得。因为以后在社会中,你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不被选择的时候,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不选我呢?我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你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受欢迎有力量的人,一定会成为大家都邀请的对象。当然如果小组成员换人时,能帮换下来的组员找到新的小组,那就更棒了。因为古人有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孩子在整个读书时代都在被精心呵护的氛围中成长,到社会后,碰到从没有碰到过的打击,个别抗挫能力弱的孩子就会做出极端行为。所以在小学时段,趁着孩子还不会有过激行为出现的时段,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中的场景,经历一些挫折,而且这种挫折的强度又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加之有老师随时进行引导,所以不会让学生受到过度伤害,但又能借此契机帮助学生成长,变得强大起来。
小组的双向选择结束后,四位不被同学选择的孩子,我又和他们一起做了一场专场教育——认真倾听了每个孩子伤心的哭诉,并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同学们没有选择他们,给他们各自支招,并提出建议:“四个人组建一个新的小组,用好的表现向全班同学证明,你们也是好样的!”其他三个人都表示可以,但小G说:“我还是想去另外一个小组。”于是我鼓励她再去尝试一次,向另外的小组自我推荐一次,并现场带着她模拟演示了怎么进行自我推荐,并且约定如果还是推荐不成功,就回来和其他三个同学好好合作。
经过尝试,小G还是失败了,于是我又召集他们在一起商讨组建小组的事。小G内心还是很排斥。我给她提供了两个选择:“可以选择一个人一组,或者是和其他三人组成一组。”小G勉为其难地接受组建小组的事,但担心地说:“我们小组肯定会成为最后一名的,因为我们都不够优秀。”果然,一个不能经受挫折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内心的不够自信。于是我安慰他们:“老师相信你们,只要我们都积极为小组努力,小组一定不会差。”并且给他们支招,告诉他们努力的方法和路径。看到信心慢慢回到他们身上,我又及时表态:“老师一定会悄悄帮你们的!比如当你们和其他小组都想回答问题时,老师一定会优先把机会给你们;平时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老师,老师也会尽心帮助你们……”这样四个孩子情绪慢慢都调整过来了。而且在后面几周的时间里,我也格外多关注他们,帮他们度过最开始的磨合期。有一点进步时,都会极力夸奖他们。
我想再过一段时间,等他们的小组在班级层面有了不错的表现,再带着他们一起反思:从当初没人选择的失落难受,到今天的进步,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我们再碰到类似的挫折时,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在挫折教育领域,我们经常会在度的把握上左右摇摆,不是把挫折教育改头换貌变成了严厉的打击,就是过度鼓励,缺少了正确方法的指导。我们应该尝试将挫折教育纳入班级管理的课程体系中,以课程思维的角度来进行育人,建设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
End
(本文作者 刘玉华)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责任心”不是空口号!怎样将“培养责任心”落地?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